公众号

    扫码关注猎星笔记

    猎星笔记公众号
    注册登陆

如何说服自己买贵的公司

2020年07月08日

本文来源于:丫丫港股圈

作者/流云

来源/丫丫港股圈

炒股经常不得不面临一个问题就是,想买的股票都很贵,怎么办?

比如贵州茅台,海天味业,爱尔眼科,恒瑞医药等等,轻则40倍50倍,重则上百倍PE。

它们贵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除了极端行情以外,基本贵的稳如泰山。

从回报率来说,贵的公司后续的回报空间就比较小,甚至可能有较大的回调风险,然而现实经常狠狠拍打你的脸,贵的还能更贵,年涨幅更是超过大部分的股票。

常年看着茅台们涨但是没上车的肯定不在少数,少数的大跌机会却常常伴随各种问题和风险,或者觉得没跌到心里价位,还在犹豫中,茅台们就又开始起飞。

如何说服自己买这些贵的公司呢?首先如何理解贵?

这里要理解一个概念,估值高≠贵。就比如50倍市盈率的票不一定比5倍市盈率的票贵。

大家都知道决定价格的是供需。一只股票的价格上涨,是因为当下的需求大于供给,如果不提高价格,你可能就无法从其他人手里竞争到股份。

你觉得10块买入合适,就会有人觉得15块合适,说不定还有出价50块的。

有人抢着买,而持有的人又不太想卖,价格就推上去了;相反持有的人都想卖,又没什么人想买的股票,价格就下来了。

很多时候50倍PE的还在继续涨,5倍PE的反而下跌了,就代表相比5倍PE的大家更愿意买50倍PE的。

当你觉得50倍市盈率贵的时候,其他人未必觉得它贵,这可能是一个认知体系上的差别。但并不是说选择高市盈率的股票就是对的,重要的还是能不能赚到钱。

想要买自己都觉得贵的公司,你得明白自己要赚什么钱。对于买不买贵的公司,格雷厄姆、股神巴菲特的回答就是,从不买贵的。

格雷厄姆作为价值投资的鼻祖,在他那个时代由于经历过大萧条时期,所以在估值方面有严格的标准,一般最高不超过16倍市盈率,大多数时候都在10倍左右;巴菲特在格老的基础上,对企业的商业模式价值进行了提炼,所以在估值上有了一定程度的放宽,一般最高不超过20倍,大多数时候都在15倍左右。

这是属于格雷厄姆、巴菲特的认知体系,投资标的基本上具备较大的安全边际,贵的不碰,这使他们很少亏损,稳健积累财富。

他们的体系会让他们错过亚马逊,Facebook等公司,放到中国可能也会使他们错过茅台,腾讯等伟大公司,但是并不妨碍他们赚钱,巴菲特更是成就股神称号。

有做低估值的就有做高估值的,对于高瓴资本来讲,公司贵不贵似乎并不是很重要。高瓴资本目前是亚洲地区资产管理规模最大的投资基金之一,擅长投资消费,医疗,TMT,科技服务四大领域的公司,曾投资过腾讯、京东、美团、滴滴等一大批优秀的互联网企业。

列举高瓴资本的几个建仓记录

  • 首次建仓爱尔眼科估值是74PE,10PS;
  • 首次建仓泰格医药估值是82PE,16PS ;
  • 首次建仓好未来估值是 50PE, 8PS;
  • 首次建仓爱康医疗估值是35PE, 9.3PS;
  • 首次建仓华住酒店估值是 103PE,6.6PS;
  • 首次建仓凯莱英估值 65PE, 15PS;

从传统的估值角度来看,买入这些公司都算是贵的,但是高瓴资本依旧敢于买入,而且还能赚到钱。在高瓴资本不少投资里面初始建仓估值都非常高,但是高瓴资本持有多年以后收益非常高,并没有遭遇戴维斯双杀。

高瓴资本的体系明显区别于格雷厄姆和巴菲特,因为他们赚的并不是同一个钱,或者说他们熟悉的体系的区域是有差别的。

从二级市场赚钱大概可以分成短线,中线,长线三种方式。

短线就是尊重市场、依势而为,它没有多少标的物的选择限制,讲究高买然后更高地卖,对利润不设要求,但对亏损严格把控。它不要求对企业基本面的熟悉掌握,也不讲究估值。但需要良好的市场嗅觉和严格的纪律。其关键的一点是顺势,也就是说,如果势道不改,就可以一直持股,像科技股的活跃,一涨就是几个月,这种时候你虽然报着短线的想法入场,但若因利润超过了想象或时间超过了预期而过早退场,怕是后悔莫及。

中线需要对基本面有充分掌握,对价格估值系统有良好的认识,它的标的物应该是那些经营相对稳定、没有有大起大落的企业,当市场低估时买进,高估时卖出,讲究的是低买高卖,它要求你是价格的发现者,勇于做大多数人所不敢做的事,要求你理解市场但不完全跟从市场。

至于长线,很多人认为这是最容易做的,只要买进不动就可以了,其实这完全是误解。在所有的操作策略中,长线的要求最高。需要对企业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对自己有着更为坚强的控制,了解积累和成长的非凡威力,清楚把握企业未来数年的发展趋势,以投资的心态分享企业的成长。他的标的物是千里挑一,他对利润的要求是数以10倍计,在这样的机会面前它不会惧怕任何亏损,不会设置除基本面外的任何止损指标。因为在十倍股的面前,买进不卖是最好的策略,自信、尊重客观价值、不理会乃至勇于对抗市场是必备的投资品质,日常20%30%的波动在这样的前景面前是不应去考虑的,不要放弃在大牛股上的部位,不在大牛股上做空是永远需牢记的训条。

短线是有人做的好,但是真正赚大钱很难,有名的寥寥。格雷厄姆主要赚的是中线的钱,巴菲特前期赚中线的钱,中后期转向赚成长的长线的钱。高瓴吸收了格雷厄姆和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在此基础上又加上适合自己的理解,赚的是长线格局的钱。

高瓴资本主要投资是在一级市场,由于一级市场缺乏流动性,投出去以后经常要锁定几年甚至十几年。

一级市场的投研思路往往格局更大,高瓴把一级市场的思路用到二级市场,更关注的是被投公司所处的赛道的市场空间,一家万亿市场空间的赛道,对于被投公司估值是30PE还是100PE未来收益影响都不大,关键是被投公司有没有保持行业特定优势和管理层是否优秀,能让公司在未来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

一旦上车,如果对行业和企业理解不够深刻,心性不够坚定,大多早早下车,错过重要的复利成长的部位。

贵州茅台的董秘樊宁屏在2018年说:「我99年董秘至今,我手上的数据,持续持有三年以上的机构投资者真是寥若星辰啊。」

格局投资对行业和企业的成长穿透力要远高于普通成长股投资者才适合。

无论是买便宜的还是买贵的,都有它的成功之道。决定策略的只应该是股票本身的不同和投资者自身的素质,想赚什么样的钱,就针对相应票完善相应的体系。

想买自己觉得贵的票,需要你看到它更多的价值。贵说到底是一个主观概念,在于你对股票的理解的认知程度。

大多时候都是贵有贵的价值,区别在于你是看得更早的那个还是看得更远的那个。最好的情况莫过于既看的早又看得远,但很难遇到这种好事。

如果你真心觉得一个公司贵,那就别买因为它超出了你的认知范围,即使你买入,你也会受尽煎熬,无法持有到它为你带来利益的时候。

越是好的公司就越是有很多人争抢,毕竟物以稀为贵,其背后是广阔的行业空间,是优秀的竞争格局,是经验丰富管理层,最终导出的是企业确定性的快速增长。

企业未来的增长本来就是企业价值的一部分。很多行业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有增长期,有衰退期,甚至有死亡期。表面的低估不一定意味着便宜,表面的高估不一定意味着贵。

本质上来说,世界在变化,经济在变化,我们是需要往前看的。未来的现金流、未来的价值回报,能够变成企业本身价值的重大部分。

巴菲特说「一生找到10个机会就成功」,但是巴菲特他可能已经找了1000个最后找出来10个机会。这是一个努力的过程,需要去做很多的铺垫和选择。

10个机会如果用掉一个少一个,你是否会更加谨慎而长远,去选择能代表未来的股票?

如果你最终选出10个机会,有便宜的当然更好,如果没有贵一点又有什么关系呢?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若有收获,就赏个赞吧

0人赞

猎星投研

307 帖子8 粉丝15 关注
关注
2020年07月08日87次阅读
收藏

如何说服自己买贵的公司

2020年07月08日

本文来源于:丫丫港股圈

作者/流云

来源/丫丫港股圈

炒股经常不得不面临一个问题就是,想买的股票都很贵,怎么办?

比如贵州茅台,海天味业,爱尔眼科,恒瑞医药等等,轻则40倍50倍,重则上百倍PE。

它们贵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除了极端行情以外,基本贵的稳如泰山。

从回报率来说,贵的公司后续的回报空间就比较小,甚至可能有较大的回调风险,然而现实经常狠狠拍打你的脸,贵的还能更贵,年涨幅更是超过大部分的股票。

常年看着茅台们涨但是没上车的肯定不在少数,少数的大跌机会却常常伴随各种问题和风险,或者觉得没跌到心里价位,还在犹豫中,茅台们就又开始起飞。

如何说服自己买这些贵的公司呢?首先如何理解贵?

这里要理解一个概念,估值高≠贵。就比如50倍市盈率的票不一定比5倍市盈率的票贵。

大家都知道决定价格的是供需。一只股票的价格上涨,是因为当下的需求大于供给,如果不提高价格,你可能就无法从其他人手里竞争到股份。

你觉得10块买入合适,就会有人觉得15块合适,说不定还有出价50块的。

有人抢着买,而持有的人又不太想卖,价格就推上去了;相反持有的人都想卖,又没什么人想买的股票,价格就下来了。

很多时候50倍PE的还在继续涨,5倍PE的反而下跌了,就代表相比5倍PE的大家更愿意买50倍PE的。

当你觉得50倍市盈率贵的时候,其他人未必觉得它贵,这可能是一个认知体系上的差别。但并不是说选择高市盈率的股票就是对的,重要的还是能不能赚到钱。

想要买自己都觉得贵的公司,你得明白自己要赚什么钱。对于买不买贵的公司,格雷厄姆、股神巴菲特的回答就是,从不买贵的。

格雷厄姆作为价值投资的鼻祖,在他那个时代由于经历过大萧条时期,所以在估值方面有严格的标准,一般最高不超过16倍市盈率,大多数时候都在10倍左右;巴菲特在格老的基础上,对企业的商业模式价值进行了提炼,所以在估值上有了一定程度的放宽,一般最高不超过20倍,大多数时候都在15倍左右。

这是属于格雷厄姆、巴菲特的认知体系,投资标的基本上具备较大的安全边际,贵的不碰,这使他们很少亏损,稳健积累财富。

他们的体系会让他们错过亚马逊,Facebook等公司,放到中国可能也会使他们错过茅台,腾讯等伟大公司,但是并不妨碍他们赚钱,巴菲特更是成就股神称号。

有做低估值的就有做高估值的,对于高瓴资本来讲,公司贵不贵似乎并不是很重要。高瓴资本目前是亚洲地区资产管理规模最大的投资基金之一,擅长投资消费,医疗,TMT,科技服务四大领域的公司,曾投资过腾讯、京东、美团、滴滴等一大批优秀的互联网企业。

列举高瓴资本的几个建仓记录

  • 首次建仓爱尔眼科估值是74PE,10PS;
  • 首次建仓泰格医药估值是82PE,16PS ;
  • 首次建仓好未来估值是 50PE, 8PS;
  • 首次建仓爱康医疗估值是35PE, 9.3PS;
  • 首次建仓华住酒店估值是 103PE,6.6PS;
  • 首次建仓凯莱英估值 65PE, 15PS;

从传统的估值角度来看,买入这些公司都算是贵的,但是高瓴资本依旧敢于买入,而且还能赚到钱。在高瓴资本不少投资里面初始建仓估值都非常高,但是高瓴资本持有多年以后收益非常高,并没有遭遇戴维斯双杀。

高瓴资本的体系明显区别于格雷厄姆和巴菲特,因为他们赚的并不是同一个钱,或者说他们熟悉的体系的区域是有差别的。

从二级市场赚钱大概可以分成短线,中线,长线三种方式。

短线就是尊重市场、依势而为,它没有多少标的物的选择限制,讲究高买然后更高地卖,对利润不设要求,但对亏损严格把控。它不要求对企业基本面的熟悉掌握,也不讲究估值。但需要良好的市场嗅觉和严格的纪律。其关键的一点是顺势,也就是说,如果势道不改,就可以一直持股,像科技股的活跃,一涨就是几个月,这种时候你虽然报着短线的想法入场,但若因利润超过了想象或时间超过了预期而过早退场,怕是后悔莫及。

中线需要对基本面有充分掌握,对价格估值系统有良好的认识,它的标的物应该是那些经营相对稳定、没有有大起大落的企业,当市场低估时买进,高估时卖出,讲究的是低买高卖,它要求你是价格的发现者,勇于做大多数人所不敢做的事,要求你理解市场但不完全跟从市场。

至于长线,很多人认为这是最容易做的,只要买进不动就可以了,其实这完全是误解。在所有的操作策略中,长线的要求最高。需要对企业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对自己有着更为坚强的控制,了解积累和成长的非凡威力,清楚把握企业未来数年的发展趋势,以投资的心态分享企业的成长。他的标的物是千里挑一,他对利润的要求是数以10倍计,在这样的机会面前它不会惧怕任何亏损,不会设置除基本面外的任何止损指标。因为在十倍股的面前,买进不卖是最好的策略,自信、尊重客观价值、不理会乃至勇于对抗市场是必备的投资品质,日常20%30%的波动在这样的前景面前是不应去考虑的,不要放弃在大牛股上的部位,不在大牛股上做空是永远需牢记的训条。

短线是有人做的好,但是真正赚大钱很难,有名的寥寥。格雷厄姆主要赚的是中线的钱,巴菲特前期赚中线的钱,中后期转向赚成长的长线的钱。高瓴吸收了格雷厄姆和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在此基础上又加上适合自己的理解,赚的是长线格局的钱。

高瓴资本主要投资是在一级市场,由于一级市场缺乏流动性,投出去以后经常要锁定几年甚至十几年。

一级市场的投研思路往往格局更大,高瓴把一级市场的思路用到二级市场,更关注的是被投公司所处的赛道的市场空间,一家万亿市场空间的赛道,对于被投公司估值是30PE还是100PE未来收益影响都不大,关键是被投公司有没有保持行业特定优势和管理层是否优秀,能让公司在未来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

一旦上车,如果对行业和企业理解不够深刻,心性不够坚定,大多早早下车,错过重要的复利成长的部位。

贵州茅台的董秘樊宁屏在2018年说:「我99年董秘至今,我手上的数据,持续持有三年以上的机构投资者真是寥若星辰啊。」

格局投资对行业和企业的成长穿透力要远高于普通成长股投资者才适合。

无论是买便宜的还是买贵的,都有它的成功之道。决定策略的只应该是股票本身的不同和投资者自身的素质,想赚什么样的钱,就针对相应票完善相应的体系。

想买自己觉得贵的票,需要你看到它更多的价值。贵说到底是一个主观概念,在于你对股票的理解的认知程度。

大多时候都是贵有贵的价值,区别在于你是看得更早的那个还是看得更远的那个。最好的情况莫过于既看的早又看得远,但很难遇到这种好事。

如果你真心觉得一个公司贵,那就别买因为它超出了你的认知范围,即使你买入,你也会受尽煎熬,无法持有到它为你带来利益的时候。

越是好的公司就越是有很多人争抢,毕竟物以稀为贵,其背后是广阔的行业空间,是优秀的竞争格局,是经验丰富管理层,最终导出的是企业确定性的快速增长。

企业未来的增长本来就是企业价值的一部分。很多行业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有增长期,有衰退期,甚至有死亡期。表面的低估不一定意味着便宜,表面的高估不一定意味着贵。

本质上来说,世界在变化,经济在变化,我们是需要往前看的。未来的现金流、未来的价值回报,能够变成企业本身价值的重大部分。

巴菲特说「一生找到10个机会就成功」,但是巴菲特他可能已经找了1000个最后找出来10个机会。这是一个努力的过程,需要去做很多的铺垫和选择。

10个机会如果用掉一个少一个,你是否会更加谨慎而长远,去选择能代表未来的股票?

如果你最终选出10个机会,有便宜的当然更好,如果没有贵一点又有什么关系呢?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若有收获,就赏个赞吧

0人赞

相关评论暂无评论

No data
猎星投研
专业收获认同。
307
帖子
15
关注
8
粉丝
关注
私信
扫码关注猎星笔记
  • 宏观分析
  • 洞察行业
  • 复盘笔记
  • 干货分享
关注猎星笔记(ID:liexing_com),和10000+美港股职业投资者一起成长!